內容摘要:
關鍵詞:
作者簡介:
《文學史的張力》(上下冊)
劉躍進 著
復旦大學出版社,2021年7月
作者簡介
劉躍進,1977年底考入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,攻讀文學學士學位。1982年1月分配到清華大學文史教研組任助教、中文系講師。1984年考入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,攻讀文學碩士學位。198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,攻讀文學博士學位。1991年8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。出版專著有《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》《秦漢文學編年史》《門閥士族與文學總集》《中古文學文獻學》等。
內容簡介
本書為作者關于文學史專題研究的專書,分為上下編。上編共收錄十三篇論文,主要從理論及當代學術史的角度論述了文學史書寫的意義、途徑、成就,其中對上古和中古文學研究、秦漢文學史研究、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問題、困境等皆有所探討,充分展現了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問題意識。下編收錄十篇論文,主要是文學史研究的實踐,角度更為微觀細致,例如對“建安風骨”、陸機和陸云的創作、蘭亭雅集與魏晉風度等專題皆有深入論列。本書代表了作者對于當代文學史編寫與研究的整體思考,所收論文經過精心編排,具有一定的整體性、系統性。
目 錄
上編
為什么要不斷地書寫文學史?
七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體系建構
新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主要趨向
中國文學研究四十年思潮
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四十年
秦漢文學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
有關唐前文獻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
徘徊與突破
——20世紀先唐文學史論著概觀
關于上古、中古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
關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若干問題
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
《漢詩別錄》的學術價值及其方法論意義
劉師培及其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引論
下編
“秦世不文”的歷史背景以及秦代文學的發展
西道孔子,世紀鴻儒
——揚雄簡論
“建安風骨”的歷史內涵及其意義
“二陸”的悲情與創作
蘭亭雅集與魏晉風度
關于《文選》研究的幾個問題
《玉臺新詠》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
佛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古文學思潮
文學史為什么選擇杜甫?
關于杜甫文獻整理的相關問題
附錄:學術訪談
馬世年:走向通融:漢魏六朝文學史的文獻學研究
馬燕鑫:觀文學之林,探舊注之海——劉躍進先生《文選》研究訪談錄
后記
后 記
這是一本關于文學史研究的專題論文集。
1982年剛到清華大學工作時,為教學需要,我開始編纂講義《中國古典詩歌引論》,其實是一本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簡史,僅寫到宋代,且比較隨意,體例并不純正。后來,我又參與了高校理工科教材《中國文學簡史》編寫工作,中規中矩,無多新意。不管怎么說,在這十年里,我參與了文學史撰寫的實踐工作,得到了很好的鍛煉,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學史觀念。
1991年,我開始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。在這以后的三十年間,我更是參與了多項文學史研究與教學工作,還多次協助《文學遺產》編輯部同仁組織了各類文學史理論與實踐的學術研討會。同時,我每年還要為《中國文學年鑒》撰寫年度綜述文章,得以及時跟蹤學術界的研究進度。我在主持文學研究所三個“六十年”(即文學研究所成立六十年、《文學遺產》和《文學評論》創辦六十年)的活動中,曾反復強調指出,文學研究所向來強調理論研究與文獻研究并重,在其創辦之初,就將古代文學與文學史研究分為兩個獨立的研究室。前者強調對作家作品的文獻研究,后者注重對文學史發展線索的理論探討。我們至今仍在努力延續這個學術傳統。
在四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,我對文學史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多有思索,并在師友的鼓勵下,形諸文字,時有發表,錐指管窺,識小積多。承蒙復旦大學出版社宋文濤先生的垂顧,我不揣谫陋,試將這類文字結集出版,不敢自是,謹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。編集本書時,個別篇章略有增刪,特此說明。
書名“文學史的張力”不過是借用了物理學的概念來為自己張目。張力,原本是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,內部任一截面兩側存在的相互牽引力。其實,文學史也具有這樣一種特性。文學史家都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的真相,但是正如有的學者所說,文學史寫作是一種權力。在還原歷史真相與掌控歷史敘述之間,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相互牽制的張力。這是文學史理論研究與具體作家作品的文獻研究很不一樣的地方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文學史研究似乎有其邊界,同時又有其無限拓展的研究空間。
在書稿的編輯過程中,袁樂瓊女士加工補苴,多所匡正。在此,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謝。
2021年4月10日記于京城愛吾廬